《21世纪》:在你看来,目前中国就业难的问题集中在什么方面?
蔡昉:中国目前主要是结构性的就业困难、结构性的失业。
结构性的就业难,即求职者的能力,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创造出的岗位,不相匹配。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达不到要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数量上可能是匹配的,但结构上并不匹配,这就是结构性的失业问题。
城镇就业困难的人员,过去我们把他们称为“40-50”人员,也是一样。他们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也低,没有技能,身体也不好,不适应很多岗位,他们也是结构性失业人群。
除了结构性失业,还有摩擦性失业问题。有人在招工人,也有人在找岗位,但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强大到,把所有要找工作,要招工人的人匹配在一起,它有摩擦。
《21世纪》:如何解决这种结构性、摩擦性的失业问题?
蔡昉:结构性、摩擦性的就业困难和失业,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现象。过去缺岗位,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政府公益性岗位来解决。但要创造一个特别好的市场环境,解决人力资本匹配的问题,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无摩擦问题,这需要制度建设,需要体制改革,需要的东西就多了。
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能马上使上劲,但仍能做一些改善。首先,政府要发展就业的公共服务,搭建各种信息平台,让岗位需求和岗位供给的信息充分地流动。
再一个,技能与岗位不相匹配会永远存在,当技能和岗位不匹配时,需要转岗;要改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需要再培训。这种培训,虽然不一定要政府经办,但政府需要介入,需要扶持。这些都是政府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