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400-633-4033
“明胶”事件重创果冻行业 喜之郎等销售额普遍下降50%
2012-07-01 15:41:52  |  中国经营报  |  中国经营报

从“明胶微博”到喜之郎“卧底门”,果冻行业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苦口婆心”——这是明胶事件后,所有果冻产品一线销售人员每天都在经历的事儿。“每天都在解释果冻究竟能不能吃。”一果冻企业代表说。

“果冻是以水、食糖和增稠剂等为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胶冻食品。”长期从事食品营养、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宓介绍。

她还强调,目前,大多数果冻中使用的增稠剂是卡拉胶及魔芋精粉。这两者都属水溶性膳食纤维。由于具有优良的凝胶性能、高稳定性、安全无毒的特性,两者作为可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的添加剂,被各国食品安全部门批准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而明胶是从动物的胶原质(动物的骨骼、肌腱、皮的主要成分)经酸或碱的水解,打断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肽键,从而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的蛋白质。”丁绍辉介绍说。

她表示,明胶属于动物胶体,其特性并不适合果冻产品,遇酸分解严重,透明度差,对温度敏感,温度稍高就会软化或溶于水中,而水是果冻必不可少的成分;此外,用明胶生产出的果冻口感过于柔软、粘腻,缺乏脆爽的咀嚼感,无法达到《果冻》(GB 19883-2005)标准的感官要求,故果冻中是不会添加明胶的。目前国内的几大果冻品牌(如:喜之郎、蜡笔小新、亲亲),均为果冻制造专家型企业,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更加不可能添加明胶。

另外,行业协会在配合国家卫生、质监部门研究和制定果冻标准的同时,也在制定行业发展目标,规避行业恶性竞争产生的食品安全隐患;定期收集国际国内果冻行业的先进设备及技术,品质控制手段,组织会员企业培训;定期协助监管机构对果冻食品进行安全风险监测,发现食品隐患及时进行预警;协助果冻知名企业,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果冻生产企业等。

本文共7页 1234567
更多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
[下篇文章] 天津银行贷款集中度连续3年超监管红线盗窃案暴露漏洞
[上篇文章]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硕士毕业证印错 校方称系生产商用错模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西南在线。
Copyright © 2006-2020 sw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南网络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