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终端
双方在“买断经营”上各执一词。
高剑锋表示,传统渠道上的私人超市、干杂店等销售点的经营者,更为在意商家开出的“上架费”等价码,这也是“买断经营”在快消行业屡试不爽的主要原因。
不过,对于所谓的“排统计划”,康师傅发言人陈功儒并不认同。
“上述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些特通渠道,这些渠道的进场本身就需要竞标,而2012年我们给出的条件比较好,所以才会出现大部分销售我们产品的情况。”陈功儒解释称,所谓的特通渠道是指一些消费群体较为集中的销售点,如设在学校里的小卖部等,这些特通渠道在经营上往往本身就具有排他性。
而在私人超市、干杂店等其他的传统渠道,陈功儒认为康师傅并没有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而是这些渠道经营者从自身的商品流转、资金调度等角度出发,“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比统一和康师傅在2011年的年报,会发现统一的盈利状况要更好,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也应该是统一更有能力去做才对。”陈功儒回应称,近年来方便面成本高企,康师傅更不会在这个时候“赔本赚吆喝”。
尽管当事双方在“买断经营”上各执一词,但近年来两家企业的一线业务员在工作中发生争执甚至群殴的事件确已进入频发阶段。记者采访获悉,仅在2012年上半年,两家企业的业务员即在安徽、江西等地发生多起群殴,而其发生争执的原因多为争夺终端货架,甚至是卖场宣传页的摆放位置。
而在快消商品销售的另一个主战场——现代化商超渠道,康师傅与统一的竞争也已趋白热化。自2009年在上海同步开出4家7-11门店后,统一超商已计划在2012年年末在上海将门店数增加至100家。拥有康师傅品牌的顶新集团,作为全家便利店的大股东,则更是在中国大陆市场提前布局,至2011年末即已将全国门店数拓展到77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