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结果是,导致第三航站楼还有足够的接待能力,目前T3航站楼D区闲置。但跑道却已达到饱和,平均每42秒起降一架飞机,再加上空域资源紧张,航班延误现象加重。而同时因为预留的扩建空间过小,修建第四跑道的建议变得“纠结”起来。
事实上,2003年,在首都机场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扩建时,曾有三种方案。一是首都机场维持现状,当即启动第二机场建设;二是首都机场扩建部分规模,第二机场推迟到2006年启动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三是首都机场扩建满足吞吐量6000万人次规划,第二机场在2010年前后启动,2015年后投入运行。
最后选择的是第三种方案。当时的考量是,“如果急于建设第二机场,航线航班分散即成定局,失去了北京尽早建成枢纽机场的优势,将无可挽回。”并且,当时也担心“第二机场的运量培育和市场开发将是一个漫长而棘手的过程”。
尽管第二机场的建设被搁浅,但第一轮的选址工作已开始。2002年4月底,相关选址初步报告被要求提交到当时的国家计委。有天津滨海机场、南苑机场、大兴庞各庄等8个场址备选。河北的旧州、曹家务、河西营,天津的太子务4个场址被推荐为初选场址。
从《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预可研报告》中的结论来看,被推荐初选的4个场址因不在北京辖区内,和其他4个备选场址一样都在第一轮的选址中被淘汰。针对本报记者提出的新机场是否必须在北京辖区内的疑问,参与过选址工作的董焰进行了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