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专营阶段”
按照最初的设想,稀土专营体系涵盖中国稀土开采、冶炼、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更为具体的体系设计是由稀土储备、开采、冶炼、消费四部分构成,开采、冶炼及消费企业实行身份认证和网签制度,每年开采的稀土进入储备和消费两个领域,彻底阻断非法生产企业获得稀土的途径。
此举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专营体系下的追溯惩罚制度,即一旦发现体系外的稀土产品,都要依法处罚,最严重的要直接没收产品,而稀土产品的涵盖范围上至矿石,下至应用产品,凡是包含稀土的产品都在体系之内。
不过,现在这种全产业链式的专营体系正在遭受质疑。
“稀土虽然是个小产业,但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越往下游涉及面越广,价值也越大。”中国稀土协会筹备组成员王彩凤对记者表示,专营到哪个环节是最合理的尚存争议,很多人(中国稀土协会筹备组成员)反对在下游产业使用专用发票。王彩凤说,专用发票可以把合法经营的企业管理得很好,但在外部环境还没有清理干净之前会造成一些混乱。
上述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是大型企业希望全程垄断,以此借助国家政策扩展自己的产业链。而去年国务院的态度并没有明确垄断到什么阶段,这就给现在的整合留下了模糊的空间。
“上下游的博弈将决定专营体系的覆盖范围,总的来说上中游覆盖容易,越往下越难,如果强推,可能带来新的行业混乱。”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