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利率市场化
农信社的改革和改制逐步完善了它在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升了自身实力。但其外部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也在变化。
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限制,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加快。2014年11月,央行在降息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利率市场化仅剩最后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直将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进展缓慢。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势必将压缩利差收入,给农信社、农商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和考验。
而2014年11月,酝酿了21年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落地,则带给了农信社、农商行更大的压力:市场退出机制即将出台,若自身经营不力,将会面对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青海西宁农商银行董事长王兴源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定价能力较弱,但有应对快、适应市场灵活的优势。“中国不缺大银行,但是缺小银行,缺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贴身服务的小银行。支持中小型企业,坚定不移的坚持‘三农’,把我们的客户做到最终端的市场,这是我们的生存之道。现在很多银行都在讲中小微企业,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我们已经开展了50多年,最贴近‘三农’这个终端市场,这就是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