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400-633-4033
来自贵州扶贫一线的报告:山乡巨变
2019-02-12 23:41:06  |  新华网  |  李银 黄全权 杨洪涛 向定杰

民腹饥而囊空,村贫瘠而屋漏。以海雀村为代表的毕节极贫现象成为中南海的牵挂。1988年,致力于解决贫困难题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由此诞生。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彝族汉子文朝荣认准了这个理。在中央及各级部门支持下,他带领海雀村的男女老少,以种树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向荒凉宣战!

那是一段完全靠勇气、毅力、执着支撑的岁月……

100多公里的运苗山路,踩着稀泥,赶着马车,一个来回就得几个昼夜。饿了,就啃两口随身携带的苦荞粑。渴了,就喝山里的溪水;

千辛万苦栽下的苗死了,一群汉子哇哇大哭,哭完,接着种;

饿,实在干不动了,文朝荣悄悄拿走老伴为给女儿坐月子攒下的几个鸡蛋,给大伙儿提供能量……

3年时间,荒秃秃的石山上硬生生栽下了1.16万亩松树!

寻访之旅,依然陡峭险远。站在海雀村顶,眼前依然是无边群山,却已是林海涛涛。清风过处,如有一股撼山的英雄气久久回荡。

今日的海雀村,养猪、养牛、种中药材……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万元。万亩林场,不仅保护了海雀的生态,也成了海雀人的绿色银行。一个苦甲天下的穷村,一跃而成林茂粮丰的路标。

群山漫漫,可以阻挡人们的视野;

漫漫群山,也可以升腾起无尽的希望!

——1万个“消失”的村寨

“当老房子最后一根房梁倒塌到地上时,就觉得心被猛地撞了一下。”

回想起3年前拆除旧房情景,贵定县关口村破瓦组腰箩滩寨村民岑明富仍控制不住眼泪。“实在过不下去了,就觉得没了希望。”当年全寨8户40人,32人是贫困人口。

如今,岑明富和全寨人搬到县城,住上了新楼房,找到了新工作,彻底变成“新市民”。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贵州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根据规划,贵州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从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上百万群众将因此告别“穷根”,1万余个30户以下的自然村寨将从地图上“消失”……

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乡。

《晴隆县志》记载,三宝乡的苗族、彝族群众是在明清时期为躲避战乱而迁徙至深山。

山高、谷深,保全了性命,却从此也让代代人陷入贫困深渊。2014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高达57.9%,列全省第二。

“只有整乡搬迁,才会有出路。”晴隆县副县长、三宝乡党委书记贺伯果吐出这句话时一字一顿。三宝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全乡村寨都“挂在”半山腰,有1233户585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7%,缺水严重。2016年,政府决定将三宝乡整乡搬迁至县城,目前已有超过80%群众签约搬迁,一个全新的“三宝乡”已然可见。

山一样的艰难,终难敌山一样的意志!

“贵州易地搬迁规模世界罕见。”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王应政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贵州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是自己挑战自己,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效果更好的路子。

这是一组令人动容的数字:2013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1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3%,已有15个县(市)脱贫出列。

——“能人”陈相友

亘古之变,扭转的又岂止温饱。

时代风潮,改变最深刻的是人。

一片大山之中,有人在为摆脱千百年的贫困奋勇倾力,有人已经搭上新时代的快车,开拓祖辈前所未有的生活。

“农民?那是几年前的称呼了。一切都变了样儿!”说出这话的是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村主任陈相友。“你看,现在还有几个老百姓是守着土里刨食?基本都从事旅游开发了。”

陈相友,38岁。简洁的话语,清晰的思维,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能人”的干练。

陈相友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但从小开始,穷怕了的母亲就一门心思让他离开大山。2003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就外出打工。

本文共5页 12345
更多关于【精准扶贫】的新闻
[下篇文章] 内江市威远县发生3.3级地震 震源深度6千米
[上篇文章] 雅安打造雅茶品牌 勇当川茶产业发展排头兵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西南在线。
Copyright © 2006-2020 sw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南网络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