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新中装面料生丝
“四川造”的背后
2014年,APEC领导人欢迎晚宴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21个APEC成员经济体领导人身着中国专门为他们设计的“新中装”亮相,拍摄了一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亚太大家庭“全家福”。这些APEC“新中装”所采用的“天字一号”面料,其蚕茧原料、面料生丝均出自绵阳天虹丝绸公司。
此次APEC领导人服装面料提供商共有两家,为浙江达利丝绸公司和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
绵阳天虹丝绸公司负责人杨慧君说,浙江达利丝绸公司从天虹订购的3批6A级顶级桑蚕丝,每吨约42万元,在业内称为“软黄金”,必须选用上等雄蚕茧,而且从一颗茧到最后生丝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
尽管四川桑蚕丝备受国际大牌青睐,并在APEC会议上大放异彩,但从世界丝绸产业链来看,四川省茧丝绸行业一直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供应为主,终端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较小。
四川省丝绸协会负责人说,多数丝绸品牌目前仅仅局限在省内,尚未培育出能被国内外众多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知名品牌。知名品牌的缺失,难以在更大范围、特别是高端领域形成品牌效应。因此,给爱马仕、香奈儿等国际品牌企业提供生丝原料的四川企业,只能赚尴尬的辛苦钱。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前端,附加值得不到提高,曾经出口创汇占全省1/3的四川丝绸,近年来占比却逐年下降。出口主要体现在印巴等市场,能进入欧洲、日本等高端市场的四川丝绸产品不多。
在设备、技术、管理、设计、工艺和后整理等方面,四川省茧丝绸行业与国外先进国家、乃至江浙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这种产业末端的劣势,限制了茧丝绸制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使得整体竞争力提升缓慢,无法有效反哺上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