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信贷资源需要有适合的产业和项目做支撑,才能有的放矢。为此,以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为主的农信机构及时根据场需求作出信贷战略调整,在扶持“三农”发展和自身盈利中寻找平衡点。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传统农户逐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转化。除了扶持传统农户,如何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扶持成为农合机构的重头戏。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了,2015年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将再选择8-10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份每个地市选择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覆盖面积达到5亿亩左右。土地流转规模化的发展,将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其信贷需求日渐旺盛。
在2014年,一些农信机构已成功试点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但由于存在抵押物难实现、缺乏法律保障等难题,试点推广存在诸多困难。一位省联社人士表示,新型经营主体目前的发展不规范、层次不齐,该联社也在研究相关对策,既扶持经营主体的发展,又能控制贷款风险。
降低小微融资成本
2014年,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日子比较难熬。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导致贷款逾期无法归还,甚至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为了帮助企业度过寒冬,农信机构创新还款方式,主动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