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正酣。
“皆大欢喜还是前功尽弃,今天见分晓。”吴闻(化名)说,“一切都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吴闻是某银行天津一个支行的副行长,分管零售和个贷业务。2013年最后一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他一道,捕捉最真实的金融基层生态。
时点存款并非越多越好“不需要1000万,转600万过来。不要电汇,那边(银行)转成活期,然后直接到我们行刷POS机。”对吴闻而言,这一天的较量,从早上8:30的电话开始。
电话另一端是王先生,独立投资人。按此前约定,王在12月末预留出1000万元可支配资金,用于“冲时点”。
此次“投资”的收益包括两部分。第一,12月31日转入600万元,1月11日划走,一次性返点比例0.2%,返点收益12000元。第二,其间,600万元用于购买货币基金,考虑到T+1申购确认和T+2赎回到账,基金实际存续期7天,按0.01%日均收益预估,投资收益约4200元。两项合计,王先生总的投资收益约16200元。
“冲时点”是业内对基于存贷比考核要求而进行揽储行为的俗称。“过去三年,天津地区12月31日的时点返点,一度高达0.3%-0.6%。”吴闻说,“今年,各行普遍下调了营销费用,已无法从礼品费、业务招待费中剥离出经费‘冲时点’。支行长为保业绩自掏腰包买时点储蓄,更加精打细算,务求盈亏平衡。”
以吴闻所在行为例,每年3月,分行会下达信贷发放计划和利率执行规划,同时按发放计划匹配预算费用。2012年,零售信贷业务整体费率为1%。产品预算中,费率最高的是汽车消费贷款,仅0.3%;最低的质押留学贷款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