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的“关店潮”从去年夏季,一直延续至今,整整大半年,李宁、匹克等国内六大运动品牌,共关店3000多家;如今这股“关店潮”越来越猛,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蛇年春节之后,甚至还传染给了国际运动品牌彪马,整个世界运动品牌中,除了阿迪、耐克,其余的一片哀嚎。
关店虽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为了生存,降低运营费用,运动品牌不得不断臂求生,这多少也算是面对危机的合理应对之策,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这属于“开源节流”中的“节流”。至于如何开源,运动品牌当下也没有过多的选择,“去库存”首当其冲,六大品牌,仓库里的总库存加起来足够围绕地球一圈,总价值37亿,你说压力大不大?
当下的尴尬局面,其实都是在还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六大运动品牌轮番上演开店的军备竞赛,从一线城市铺到了四线城市,店越来越多,也越靠越紧: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自己的家乡城市中,冷不丁的总是有那么一条“运动街”,挤满了六大品牌:它们卖着款式相似的衣服,毫无差别的球鞋,从门店装饰到LOGO广告语设计,“你抄我,我抄你”斗到最后,大家再一同经历了一场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再到关店大吉的悲惨结局,“大跃进”换来的结果总是苦涩的。
运动品牌可以说是“自食其果”,但打败他们的,除了“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无法忽视。那就是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大变化:运动鞋服最大的消费人群是15-25岁的年轻人,而运动品牌在过去十年能够高速增长与“80后”的人口高峰不无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主力消费人群“90后”人数与“80后”相比变少,消费人群大幅下滑,运动品牌的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