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速成网,全速推进。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年再传喜讯——就在春节前,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市建委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PPP项目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宣布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该项目的社会投资人,这意味着该项目以PPP建设模式实施终于尘埃落定。而18号线也以预估初始投资总额约人民币347亿元,成为目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投资额最大的PPP项目;这个项目也是成都市首个PPP地铁项目。
PPP模式,这个陌生的名词将如何落实到成都市加速成网的“宏篇叙事”中?又将对成都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意义?
新意在哪儿?
成都轨道交通 迎来投资建设新模式
加速成网,建设资金的快速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都市轨道交通2016年底,开始启动PPP建设模式,该模式不仅让投融资模式发生了改变,建成后线路22年的运营管理方也不再是地铁公司,而是专设的项目管理公司。
PPP,即公私合营模式,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2014年5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正式设立。财政部在2014年12月批准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并下发了首批30个PPP合作示范项目名单和操作指南;国家发改委同期下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通用合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