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南岸主要支流和生态屏障。流域内拥有磷矿资源富集的磷化工生产基地,总磷超标一直是乌江治理的难点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贵州组合拳频出,举全省之力提升乌江生态治理能力,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污染源多重治理 弥补“环保欠账”
磷污染较为严重的34号泉眼治理,称得上贵州环保治污史上一个“壮举”。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是一个岩溶泉,磷石膏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记者曾多次暗访至此,泉眼涌出的白色浆水让当地群众一度忧心忡忡。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34号泉眼,只见泉眼下游碧水东流,清波荡漾。
长达十年时间,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贵州环保重点治理工程。贵州磷化集团副总经理赵武强介绍,贵州磷化集团在这座泉眼上就地修建起三座大型“净水器”,新一期工程仍在建设,目前每小时可处理5000立方米涌出污水。
点源污染问题逐步解决,源头控污同样关键。34号泉眼的污染源头为距离泉眼16公里、位于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排杉村的交椅山渣场,磷石膏废渣已将渣场堆成一座“雪山”。
赵武强说,2004年建设交椅山渣场时,国内还没有磷石膏渣场的建设标准,渣场在选址、设计、施工、防渗方面存在先天缺陷。磷石膏大量堆存后,雨水冲刷溶解导致污水渗漏,通过喀斯特地形的地下水系汇集到34号泉眼,对乌江造成水体污染,带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记者在渣场看到,目前渣场外部已完成覆膜防渗工程。在渣场周围三处打井回抽地下污水并处理,以“源头截污”降低34号泉眼污染因子浓度。
“为了弥补‘环保欠账’,企业投入可以说不计成本。”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说,企业在乌江34号泉眼环保治理工程项目投入9.27亿元,每年环保运行费用超1.5亿元。
围绕“一点两河”重抓磷污染治理
目前,乌江流域主要聚力于治理“一点(34号泉眼)两河(洋水河、瓮安河)”。
洋水河位于贵阳市开阳县金中镇,98%的地表径流来源于磷矿矿山开采排出的地下水。2017年,洋水河流域新探明的磷矿资源量达8亿吨。由于长期开采磷矿及磷化工产业发展,水体遭受严重累积污染,整条河曾多年呈现“牛奶河”状态汇入乌江。
据当地干部介绍,过去企业对环保治污重视不够,治理方案不科学。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前期污染源调查及解析,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目前洋水河治理已涵盖矿山企业、磷化工企业、生活源等方面,共建成8个矿井污水处理厂,实现含磷废水全部达标排放。
贵州开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忠国说,近期,开磷矿区的污水处理厂增加了自动投药设备,通过智能监控系统自动投药,实现更精准溶解、稀释和投加,污水净化效果持续提升。
记者驱车沿洋水河行进,所到之处看到洋水河水质清澈,过去的“牛奶河”已变成“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