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林业局:仍是濒危物种,降低保护等级为时过早
9月5日(当地时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正式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对此,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5日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的依据,是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变化趋势。IUCN认为大熊猫不再濒危,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前和过去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肯定。”据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等级的依据为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宝大熊猫的保护等级自然是一级。而在国际上,受到各国认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调整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不会影响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
制图高翔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大熊猫不再濒危受威胁程度降为“易危”
世 界 自 然 保 护 联 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环保组织,也是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唯一作为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的国际组织。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则是一个衡量全球主要物种生存状况和受威胁情况的清单,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
评判一个物种是否濒危时,IUCN主要依据五项指标:种群成熟个体数是否达到250只以上、分布区或占有区是否低于5000平方公里、过去十年或者三个世代内种群持续减少、今后五个世代灭绝风险是否超过20%。“这五个标准中只要有一个符合,就可以被列为濒危物种。”IUCN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等指标已经全部“超标”,因此,正式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1864只,栖息地258万公顷,分别比9年前增长16.8%、11.8%,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只增加了750只。其中,四川分布野生种群1387只,栖息地202.7万公顷,同比增幅也均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