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督查组认为,近年来各地在执法监管、治污基础配备、地方政府治污重视和管理等方面都在“挂挡加速”,治污阶段性成效明显。乌江沿河县出境断面总磷浓度由2011年的1.13毫克/升下降至目前的0.11毫克/升左右。今年前三个季度,乌江流域30条河流57个监测断面,达到优良水质的有91个,优良率为89.5%。
成效背后:乌江变“污江”隐患仍然存在
督查组认为,从目前情况看,这份“治污答卷”仍然是阶段性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治理乌江任重道远。
磷污染较为严重的34号泉眼治理可称得上是环保治污史上的“壮举”。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是一个岩溶泉,磷废渣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从泉眼冒出。记者曾多次暗访到此看到,过去34号泉眼所在位置变成一条牛奶河,站在河岸上都能闻到刺鼻的味道,当地居民曾反映河内鱼虾几乎绝迹。
在长达7年时间中,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贵州环保重点治理工程。中化开磷集团投入4.8亿元,先后实施磷石膏“湿排改干排”工程、泉眼回用水工程、泉眼废水深度治理工程等,目前每小时抽5000方涌水量进行就地污水处理。
今年3月中旬,记者再次暗访至此,看到34号泉眼出水和江水无明显色差,还有群众放羊在河边饮水。10月底,记者跟随督查组看到,34号泉眼工程附近有些许白浆涌出,项目负责人解释是刚在治污设备里投撒完石灰所致,泉眼涌出污水能全部收集。环保部门监测显示,一段时间以来,处理后水质指标基本能够达到排放限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