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社管理问题,也让宜宾县普安镇镇长周玉彬“脑壳痛”。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普安镇大理社区是务工大村,各类留守人员达420人,占全村总人口近20%。村干部想要送温暖送关爱,苦于“无米下锅”,想为留守儿童打造活动平台也有心无力。周玉彬说,缺乏青壮年劳力的大理社区本就“体虚”,再加上村社管理难,一度处境艰难。
实际上,类似的尴尬出现在许多乡村。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运维又跟不上,成了制约乡村发展和引发农村矛盾的因素。
2012年,转机出现。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我们赋予村级组织一定的财力,由村民通过民主议事方式,自行确定用于村内户外公益设施的管护和村内公共服务的开展,每年由省级财政补助3万元,自贡市县财政补助2万元,平均每村每年5万元,由村民理财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监督、广大村民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省综改办协调办主任刘绣峰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各县可根据各村人口、面积等因素合理协调标准,但每村每年不低于3万元补助。
钱如何花
使用决策权交给乡村
资金不算多,但却解了乡村的“运维之急”。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让“小资金”撬动“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