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面源污染,是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环保厅针对农村存在的水、气、土等主要环境污染制定了总体治理规划,对小流域和畜禽养殖污染、秸秆焚烧等突出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开展了污染土壤修复试点。连续4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综合改善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解决了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小流域治理“一河一策”
四川省农村水资源分布不均,农村饮用水达标率与城市仍存在差距。“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以农村饮用水保护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共划定3472个保护区,实施半年一次的例行监测。到2014年,全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83.2%。2015年起,四川省对服务人口5000人以上的乡镇劣Ⅴ类水源地开展综合整治,力争2016年底前全面消灭劣V类水源地。“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全面推进小流域及湖库污染治理。2011年起,中央财政支持5000余万元、省政府投入6500万元、地方配套5700万元,开展了以削减农村面源污染为主的国控出川断面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针对32条重点小流域,四川省环保厅制定了“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省开展了西充河、思蒙河、濑溪河等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面源污染评估试点示范。以整治升钟水库水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全省启动湖库污染综合治理,绵阳鲁班水库、南充升钟水库从过去的劣Ⅴ类水质提升到地表水Ⅲ类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