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根源:
价格战致电梯维保不断“缩水”
最近一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绵阳市质监局接到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仅上半年就超过60次,相当于往年的四五倍。
绵阳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工作人员周文显认为,全市电梯数量的猛增是原因之一,而更大的问题则源自电梯维保市场的混乱,“可以说,绝大部分电梯安全问题都与此相关。”
电梯运转需要频繁的维护保养。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每部电梯每15天就要进行一次维保,“就像汽车定期要做保养一样。”但由于维保公司的门槛很低——只需拥有电梯制造、维修、改造、安装这四种资质中任意一种即可从业,导致维保企业过剩,带来了激烈的“价格战”:一般而言,在不更换零件的前提下,一部10层的电梯每年维保成本约为6000元,但市面上的价格已经低至3000元,甚至2000元。
为了实现盈利,维保企业往往要缩减成本。据周文显掌握的情况,有的企业会与电梯物管公司串通,通过伪造更换零部件的记录,来挪用房屋维修基金;更多的企业则会减少维保项目和步骤。“应该完成50步的维保动作,但只完成15步,肯定会有问题没有被发现。”周文显说。
而作为维保市场的监管者,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只有6个人,对上万部电梯采取人工监管的方式显然不现实。在经过考察学习后,绵阳市先后决定建立两套电梯安全监管系统,尝试从不同层面实现监管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