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才辈出
“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敬王妃面如秋月,高盘云髻,抱着年幼的孙子睿王执掌王府,官员顶礼下拜。这张图原在民国时期修纂的丁氏家谱上,如今被放大贴在丁家祠堂偏殿的墙上。
丁家后人人才辈出。这面墙上贴着上百位才子佳人。第八世,敬王妃的侄子丁钲,监生太学士,著有琴谱八卷、棋谱四卷(现都已失传);第十一世丁象辉,任过知县,出版过诗集;第十六世丁秉钺,“增广生,拣训导,善书法绘画,通医书,有发明”;第十七世丁敬义,“门下学生一场中秀才十一人”……多得数不过来。其中的女性,如丁镒妻杨氏,“杨入门后种田纺织资助夫读书成名,丁镒成名后早丧,杨氏请名师教业抚养三子”。
丁声堂说,丁家一直尊宗敬祖,以前有着严格的家规。“明清时期,谁做了坏事,就会被开除族籍、逐出族门。所谓坏事,比如叫公安局判刑、拘留。现在没这个权利啦,要有法律来决定。”丁声堂解释,“家训的核心是孝道。你在外面发展得好,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另一个偏殿中,贴着上百位近现代的丁家人才。丁轸宇,剑桥大学博士;其子女为画家、音乐家等,“修家祠、续家谱时都回来,还捐款”。丁家箴,中国第一批出国留洋者之一,法兰西文学博士;他曾在复旦大学、北大读书,主持《新青年》的海外发行;“五四运动”中,他第一个在墙上刷写“打倒帝国主义列强”的标语,成了“墙上刷写政治口号的创始人”。丁声树,著名语言学家……“媒体报道大丁村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这是保守数字,其实比这多,我们没有统计。”丁广前说,村里还出了丁新霞等“教育世家”,“家里有两个博士,其他都从事教育工作,她儿子找媳妇都要求对方非得是教师”。
丁广前是“大学本科文凭”,他说小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常讲祖先的事儿,“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周边其他村没有这个资源。“主要因素就是接力。历史的底子好,好地好肥自然长好庄稼。一代代人积累,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现在信息社会,我们也叫凝聚力。我们为了编家谱,到一个村子调查,有个不争气的娃对我说:‘球,我续了姓丁,不续还姓丁,谁能把我这个丁字钩儿掰了?’你听听,村里读书人少,村庄的面貌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