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现在你工作的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人问你要档案吗?
苏女士:他们就是直接告诉人没有档案。其实工作中还好,除了之前在北京,公司比较严格之外,基本上都是私企,没有就算了。
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通过机要局的渠道传递,因此很多人终生都见不到自己的档案。其中记录信息有学生的个人经历,包括各个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奖惩证明、党团资料、工作经历等。而据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等机构此前数据,目前我国有60万“弃档人”,有的档案十几年无人理睬。对于苏女士们的上一代人,退休不久的魏阿姨,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想象。
魏阿姨:一个工人身份的证明,在工作的这个年代里面,档案就伴随着你,比身份证还详细。对于工人来说,是工作生涯中的一张身份证。
“弃档”问题对“体制内”求职更严重
大家都知道档案重要,但却有四成人弃档,人事档案面临的矛盾,恰恰折射目前档案的尴尬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系主任丁大建坦承,“弃档”问题,对在“体制内”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