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化工厂为伴的大米厂
尽管攸县官方表示涉事米厂周边并无重金属企业,但攸县当地农业界的一位人士认为,仅根据米厂周边10公里没有污染源,就排除污染的存在,这并不严谨,“比如大板米厂的稻谷收购范围就远不止10公里,而是从周边乡镇大量收购,像周边的银坑乡、凉江乡等,就有正在生产的铁矿等工矿企业。”
本报记者从攸县相关方面获得的一份材料也显示,攸县重金属生产企业众多,规模普遍偏小,污染相对较重,已被列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严峻形势之下,2012年,攸县政府提出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明确下达“到2015年全县重金属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0%”的工作目标,并投入2000万元资金,关闭24家污染严重的重金属企业。
衡东县的情况也类似。在大浦东洋米厂所在的大浦镇,是衡东的工业强镇,在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的大浦工业园内,集聚有东大化工、美仑化工、衡东氟化学等6家化工厂,以及金镝有色、合林铜业等数家有色金属企业。
“原来大浦镇还有个隶属核工业部的712矿,现在已经废弃,它的很多厂房和设备都被化工厂租赁生产,有化工厂经常在半夜悄悄排污。”大浦镇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5月22日,在这位居民带领下,记者看到了工业园旁边一个排污口,一些暗黑色的工业废水和废渣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青光,阵阵臭味扑鼻而来。这个排污口边上有数家化工企业。据这位居民反映,此排污口白天排污不多,但时常在夜间偷排。污水经由雨水冲刷稀释,分别流入农田和河流。
而此次涉事米厂所在的衡阳、株洲等地,均为湘江沿岸重工业城市,大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废水由工矿企业排入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