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中有深意 幸福有负担
春节账单是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
回家的人们面对着浓浓人情,“劫”多为感恩。往年春节,曾有调查发现,在晒出的众多过年清单中,为父母和长辈送礼物或送红包的钱,所占比例非常高。反驳了一些人所担心的“80后为主体的独生子女们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成为惟我独尊的自私者”。多数过年清单中,给父母的开销所占比例呈上涨趋势,显示出已逐渐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明白亲情的宝贵和反哺的重要性。
除了孝敬父母和长辈,往年网友们所晒春节清单中看出,飞机票汽车票火车票等旅费,仍然是每年过年一大开销。这之中还不包含为买到各式各样的票而付出的时间或其他成本。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交通问题仍然是春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除此之外,餐费、礼品、压岁钱这“老三样儿”的花费巨大,并由此催生出“年清族”。很多人过年的消费用度,基本是自己两到三个月的收入,而这个数字,与节前许多人晒出的年终奖数目是暗合的。有网友甚至惊呼,回家过一趟年,两三平米的房子又没影了。这或是许多“恐归族”最终放弃回家而选择在异乡的孤独中过年的重要原因。
过年清单晒的不只是数字,更是民间鲜活的喜怒哀乐,是人们的生活向往与追求,也暗含着我国社会发展的DNA。
春节变春劫怎么看怎么办?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申仁淑表示,“春节回家过年,原本就是亲情的凝聚,幸福感并非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面对亲人过高的期望,不妨如实地告知自己的现状如何、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亲人面前还要考虑面子问题,是不是过得太累了?”
文化学者、社会学博士刘思敏表示,“借助节日表达亲情、传递祝福永远没错,但非要用消费方式来表达亲情则是跟现代文明相违背的,也是一种误区。”刘思敏认为,随礼现在对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但社会风气如此就不得不随,因此,出现了“节奴”的说法,沿袭下来的礼尚往来节日文化已经变味,人们需要的是去发现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谢雨锋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是精神图腾,是很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它代表着阖家团圆、举国欢聚。正因为它承载着很多文化因素,人们才不远万里回家。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谈论更多的不是过年的情感价值,而是它的物化价值,折射出现在社会的浮躁。谢雨锋说:“包饺子、给压岁钱等都是春节的组成元素,它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现在传统节日的组成元素被市侩化了,越来越成为人们满足虚荣心的新的符号,也成为社会评价人的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