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经人声鼎沸、万人会战的大工地,如今一片寂静。从江西九江通往彭泽核电的彭湖高速公路上,几无车辆。
这片厂区西北方挨着烟波浩淼的长江,东南方临着雾气朦胧的太泊湖。厂址上原有的帽子山已经在此前的万人大会战中被夷为平地。由于工程无法持续,已经修建的混凝土站和沿江码头只有闲置维护,平整的地面上也已长满了青草。如果不是地面中央所插的一块“一号核岛”所在地的蓝色标牌,以及远处依稀可辨的铸铁围栏,你可能不会将这片荒草地与精密复杂的核电站相关联。
理想厂址
在带领记者参观这块荒草地时,核电站项目部留守的工作人员眼神中无不透露出一丝惋惜。早在1982年国家启动的全国核电厂址普选工作中,帽子山厂址就从众多的厂址中脱颖而出。因为这里地质、地壳稳定,远离地质断裂带,厂址附近取水天然条件和大气扩散条件好,交通运输方便,人口密度低,外部条件比较简单,被核电专家认定为“不可多得的内陆核电理想厂址”之一。
但是,这块地处内陆的核电“风水宝地”一直没有等到真正“风生水起”的一天。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决定在经济发展领先的江浙一带和珠三角地区率先发展核电。1984年,我国内地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几十年过去,昔日相对贫穷落后的秦山核电所在的浙江省海盐县已经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01亿元,而彭泽发展至今的年财政收入还不到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也刚达到海盐的六分之一。
当几年前准备兴修彭泽核电时,预计核电站预期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会成为江西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所以彭泽人也开始期盼实现自己的“核电梦”。
彭泽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方柏生向本报回忆说,在三年前的核电前期准备工程的建设期,每天在现场经常性施工的有数千人,这对马当这个只有3000名常住居民的地方意味着巨大的服务业需求。那时候,马当镇上新增的餐饮业有50多家,新增的住宿业有30多家;感觉到当地经济会有飞速发展,还有开发商计划投资建设2家三星级的宾馆。但随着国家叫停内陆核电,这些服务业项目也随之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