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前土里种的洋芋一家人吃都还不够,现在大个的拿去卖个好价钱,个头稍小一点就用来喂猪了。”22日是中国农历小雪的节气,火炉边,贵州省威宁县白岩村的张公平向记者讲述自己与马铃薯的故事。
53岁的张公平居住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白岩村,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生,全家共土地10多亩。这个被贵州方言称作“洋芋”的马铃薯,在张公平曾经的记忆里与“饥饿”是同义词,而现在却成了他家的“摇钱树”。
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有贵州“屋脊”之称,也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县内山高坡陡,因地理、气候原因,该县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在中国西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2008年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2009年,“威宁洋芋”被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威宁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年产量200余万吨。
“威宁马铃薯一年的产量,够13亿中国人吃一天了。”威宁人曾自豪地说。
“以前小时候都是光着脚板,带着洋芋就去学校了。”张公平对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那时候一天三餐都是吃洋芋,家里人口多,省着吃才行。”张公平告诉记者,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威宁人来说,洋芋曾是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已成为那代人的集体回忆。在贵州,“洋芋”一度是威宁贫困的代称,如今已成了当地人珍视“香馍馍”。
“现在每年10亩地大概有4万多斤的收成,能卖3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张公平告诉记者,再加上玉米和套种的小麦,每年他家的收入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