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在1980年代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从目前情况看,小城镇符合中国发展需要,但发展形势并不均衡,各地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是以塔式级别化的行政体制来配置资源。
例如一个镇上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不愿意留在镇上,而是搬到县里去,再发展,它还要搬到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优秀人才也是如此。市场经济的缺陷就是强弱分化,而以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资源配置方式推波助澜了强弱分化。中国城镇的“政治级别”与“经济人口规模”形成了正比关系,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规模都大于该省的地级市规模,以此类推。镇位于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的最底端,很难积聚并留下优秀资源。
与中国不同,欧美国家行政体制扁平化,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加州州政府所在地萨克拉门托只是一个小城市,人口规模远远不及州内的洛杉矶、旧金山等世界级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许多世界著名大学和企业并不在大城市,而是在小镇上。而我们很难想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设在山西省或河北省的某个小镇上。塔式级别化的行政体制也是中国城乡差距难以消除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小城镇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城市发展机制是通过依靠房地产开发这个平台将内部和外部资金输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小城镇土地以集体建设用地为主,不可以流转开发,镇里其他村的村民也得不到镇上的宅基地。实际上是封闭的村庄建设机制,要素不能流动。因此镇没有建设资金的积聚机制,没有内生动力。
第三个原因是缺乏国家的支持政策。小城镇大战略停留在口号,国家扶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很少。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对城市有,对农村也有,而对小城镇的却相对空白。
促进小城镇发展,支持政策是一个要因,但是更重要的是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