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直到1990年代初,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昆明才提出“城市综合开发”的概念。但缺乏系统规划的城市早已出现暴雨淹城、交通拥堵的城市病。
云南省住建系统一名官员认为,秦光荣讲话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无论什么样的规划,做出来,就必须落实到法定的层面上来。”他说,“规划是法。”他认为,规划不是一张纸,在规划过程中,领导、相关部门、市民等的想法,都是通过规划的编制过程法定化。
然而,不少专家对昆明规划建设的普遍印象是“像种庄稼,一年一割”。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也正如秦光荣所批:“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
在关注滇池治理十余年的一名昆明市原政协委员看来,滇池治理尤其如此。昆明主政者一更换,滇池治理政策就可能调整。
据介绍,早些年,为了保护滇池,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拆除滇池周边村庄,让村民搬迁,计划建成十几个湿地公园。如今拆迁计划已有时日,但后续缺乏跟踪监测。“村子是拆了,但是否达到治理的目标?”
而近几年,这名民间人士又发现,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每年都会在滇池周边栽种吸水性强的中山杉,这也一度成为昆明学界争议的热点。尽管官方曾对此进行解释,但一些专家依然认为此举缺乏环境影响评估:“昆明属于干旱缺水地区,为什么不种柳树?柳树价格也便宜,且不会对滇池产生破坏。为何种的都是昂贵的外来物种,而不是便宜的本土物种?”
又如滇池边城市公路的建设、滇池养鱼破坏水质的问题,上述原政协人士感慨滇池的治理规定繁多,但依然出现诸多执法不力的困局。
昆明在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治理滇池的五年计划,包括对滇池进行截污、清淤、清水和引水等项目。“截至现在,投入治理滇池的经费早已超过数百亿,但是治理的效果仍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