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围绕新机场的选址之争
这种谨慎与低调的背后,源自2011年初国务院层面提出的“首都经济圈”设想。早在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已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但7年之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一直未能出台,却被首都经济圈替代。
期待京津冀三地平衡发展的京津冀都市圈,演变为以北京为主的首都经济圈,这让跨越三地的很多事情变得敏感起来,也让三地的关系变得微妙。首都第二机场久久未能获批立项的背后,也有着新机场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协调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难题。
在首都第二机场的两轮选址上,三地的竞争便尤为激烈。
天津首先提出了让现有的天津滨海机场作为首都第二机场。但专家组的论证认为,机场离北京较远,修一条126公里的专用高速铁路费用就达90亿元(2003年数据)。如将滨海机场作为首都第二机场,人为地硬性分流北京旅客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经济上存在极大风险。最后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机场作为北京第二机场的条件并不成熟。
而针对天津方面推荐的武清区太子务场址,专家组的结论是:选此则必须关闭空军杨村机场;将通州区机场起落航线调整为西侧航线;地面条件符合第二机场选址要求。但与通州区机场矛盾需进行协调,与现首都机场的矛盾也需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