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400-633-4033
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创新实践:立足“责权明晰”
2019-09-28 15:55:59  |  生态环境部网站  |  生态环境部网站

立足“资源有价”,抓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赤水河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体现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切实强化了地方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能力。

在流域推行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强了污染防治,特别是工业污染;有效遏制了上游向下游排污,解决了流域水污染难题,促使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赤水河流域开展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积累了一批有益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定《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明确上游毕节和下游遵义两市的职责,确定补偿金额、核算办法、核算指标。关于生态补偿程序,贵州生态环境厅负责水环境质量监测,水利厅负责流量监测并通报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厅根据水量和水质情况,核算生态补偿资金并通报省财政厅和地方政府,财政厅按照环保厅通报的生态补偿资金,按照财政的有关规定,实施划转。

生态补偿落实的关键在于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赤水河生态补偿资金纳入当年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归集的补偿资金纳入同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进行管理,专项用于赤水河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不得挪作他用。

立足“长效机制”,抓环境保护河长制

赤水河流域遵义段,由于早期小、散、乱白酒企业排放大量污染物,使得赤水河局部水体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赤水河流域水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水体中总磷、氨氮等污染物仍有升高趋势。

为改善河流水质,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把赤水河纳入“河长制”这项流域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保护流域水质。

河长制考核要求赤水河流域内各“河长”确保各年度计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并由贵州生态环境厅对“河长”上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由于考核的对象是“河长”而不是政府或部门,这就增强了各“河长”的责任意识,使其每年都将流域环境保护列入政府重要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

赤水河流域河长制的实施,将地方权力与环境质量直接关联,“生态环境”的行政地位与“经济发展”开始平等,治水不仅是部门职责,更涉及政府考核,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

立足“上下游共治”,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农业农村污染合力整治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制度等改革任务,将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同流域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挂钩,督促地方政府层层分解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实现项目从规划到实际落地。

具体操作上,通过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制度,建立以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草)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坡改梯和小流域治理等生物与工程措施。重点围绕赤水河上游河流源头、河谷区、炼磺区以及矿产开采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貌与植被破坏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通过赤水河流域农业农村污染合力整治制度,统筹流域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环境整治等项目和资金资源,根据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特点,建立上下游产业发展和扶持制度,加快转变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并同步加快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结合移民搬迁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总体上,通过调整赤水河上下游产业互助、水土流失共治、整合农业农村污染等综合性措施,统一提高上下游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本文共3页 123
更多关于【生态】的新闻
[下篇文章] 《问政山东·回头看》游客游微山湖遭拉客6个景点全是假的 山东文旅厅回应
[上篇文章] 西藏自治区古籍修复乐央中心在西藏自治区监狱挂牌 助服刑人员文化再拓展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西南在线。
Copyright © 2006-2020 sw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南网络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