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400-633-4033
世界第一条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在四川建成
2017-11-13 11:13:40  |  四川日报  |  梁曲引 张守帅

仅用55秒,生产线终端即送出一块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11月初,潘锦功掌舵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投入试生产。

单片玻璃面积1.92平方米,年可发电260—270度;生产线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已斩获的订单,足够年产100兆瓦的生产线忙一年……

这让他感慨,“腾飞路终于名副其实了。”原来公司位于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腾飞三路。

但腾飞从未这么容易。作为四川“”专家、公司总经理,潘锦功从2011年回国创业6年多来,经历了光伏产业“大浪淘沙”,走过了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的“死亡谷”,也曾被金融机构如洪水猛兽般避之不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潘锦功正是用6年多时间推动了一次传统玻璃工业的供给变革: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把平板玻璃从建筑材料变成可发电可滤光的功能材料,把建筑外墙变成了“发电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评价,这为中国从建材玻璃大国提升为电子玻璃强国、半导体材料强国打下了技术和材料基础。

追梦的人总是在路上,52岁的潘锦功逐梦不停。□梁曲引本报记者张守帅文/图

独辟蹊径的另类赶超

公司展厅的两份报纸,揭秘了潘锦功为什么扎根四川创业。

一份是1993年3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发现世界罕见的碲原生矿;一份是2013年3月的《四川日报》,报道国务院批复在川设立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两个事件的交汇点,是四川拥有世界唯一以碲为主的碲铋矿床。2011年,潘锦功来到成都,开始他在玻璃幕墙上造“大庆油田”“三峡电站”的梦想。

不同于当时业界主流的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潘锦功的碲化镉薄膜只要刷在玻璃上就能发电,且光电转化率达到17.8%,在弱光环境下表现也不逊色。

这是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博士留学期间,他和团队掌握的“点石成金”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碲化镉材料特性研究,用多能级多掺杂载流子密度图解法研究掌握了其发电奥秘,相关理论成果还在2013年被收录进入美国大学教材。曾有美国能源公司出2000万美元,向他领衔的研究中心购买专利,他们没有同意。

“氯气有毒,氯化钠却成了食盐;镉元素也有毒性,碲化镉却让它变成了宝贝。”潘锦功说,他的创业就是在变废为宝中开始的。为节省成本,公司以每吨不到20万元的价格购买废弃的阳极泥,从中提取出纯度99.99%的碲。

本文共4页 1234
更多关于【创新】的新闻
[下篇文章] 攀长钢供给侧“药方”见效 结束20年亏损历史
[上篇文章] 遂宁4名萌娃捡手机后结伴到派出所 耐心等待失主来取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西南在线。
Copyright © 2006-2020 sw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南网络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