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整个银行业体系来看,此“解决方案”所带来的鲶鱼效应正在持续。在移动终端拥有量与普及率超过电脑之后,传统金融亟待优化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和建设速度,发展移动金融就成为了其加快创新步伐、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和必要准备;对互联网金融,其广泛发展不仅仅带来了支付托媒、融资托媒、信息托媒等新现象,也是以互联网思维“重设”适合各类经济实体可得与容易使用的产品与服务,并逐渐形成了“客户—服务—平台—合作伙伴”的业务生态圈,“网融结合”运行模式成为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主场景。
我们认为,虽然在传统金融和网络金融服务越来越依赖网络设施和移动技术的当下,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有利于促使我国银行业态向更高层次迈进,但如何利用移动金融促进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可得性和易获性,拓宽普惠之路,充分发挥其在服务民生、化解“三农”实体融资难题等方面的作用,更应引起重视。
当然,在此过程中加快构建安全可信基础环境也刻不容缓。虽然与传统支付、结算相比,移动金融因不易破损、伪造等具有天然安全防护栏,但就目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环境看,挑战仍不可小觑。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从客户甄别、农户征信等全流程中深入调研,努力打造完备的农村金融大数据系统,并将其用于日常金融活动中去,最终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