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这部戏在音乐方面最难解决的是什么?
刘欢:做插曲时在美国,还没看过全部剧集,但有几首插曲需要提前介入,因为拍的时候有些镜头演员要对口型。像《菩萨蛮》、《采莲》等必须先写出来,不然演员不知道唱什么。再回来做音乐时,整部戏看了三遍,做之前看了一遍,然后70多集的音乐,我是一集集放上去,最后放完又跑了一遍。那三个月专心于此,其他什么事儿都没干。
最难解决的算是画面的伴奏。比如她(某嫔妃)弹奏古琴,他(果郡王)吹笛儿,这俩乐器你做音乐时得有,但只有这俩也不行,形成不了伴奏,还得配上管弦乐,挺麻烦;还有,拍摄时演员是胡乱吹奏的,你作曲时还得对上他手部的动作。
北京晨报:听说你还特意到横店去探过班?
刘欢:去横店呆了一两天,因为设计音乐要把音乐的风格弄得跟场景的空间感一致,比如音乐弄大了,但它屋子没那么大,听起来就会有间离感;大殿很宽敞,但音乐写得很小,空间感也有问题。
北京晨报:《北京人在纽约》的创作过程有这么耗费精力吗?
刘欢:那时更麻烦,我是后期介入,全剧组就我一个人没去过纽约。他们已经拍完了,同期录音没法修正,不可能再做什么改动。音乐只能对着成片的可能性去做。每天做出一集、套一集,合适了就去录,录完再去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