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手织出幸福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土地承包制实行后,索朗卓玛一家承包了11亩地、7棵核桃树和60多头牛羊,次仁宗巴带着次仁旺杰一起打理。次仁宗巴身高仅一米五,但身体内蕴含着巨大能量。她学会了果树嫁接、蔬菜种植等技术,粮食亩产量从200多公斤增至400多公斤。
解决了全家吃饭问题后,次仁宗巴开始东奔西走,拜师学艺学习织氆氇。她相继学会了藏被、藏垫等的编织技术,又自学裁缝,掌握了藏汉服装的裁制手艺。从此,次仁宗巴一条腿踏出的缝纫机声在小村里响起来。
深夜的油灯下,索朗卓玛和次仁旺杰用纺锤捻羊毛线,次仁宗巴负责编织,往往忙到凌晨一两点钟。她家制作的物品质好价优,深受老百姓青睐。逢年过节、婚嫁喜事,附近村民常到她家做藏垫或新衣服。
汗水换来丰厚的回报。他们家里先后添置了手扶拖拉机、扬场机等机械,还成为村里首个买车的家庭。如今,她家粮食年产量5000多公斤,核桃年收成700多公斤,加上纺织和缝纫,全年收入近10万元。次仁宗巴先后5次扩建房子,2017年花费54万元建成了19间、面积520平方米的新房。
次仁宗巴以病残之身让家庭走上富裕,联合国世界妇女高峰基金会1997年授予她“妇女对农村生活的创造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家庭”……一张张摆放整齐的奖状,见证着次仁宗巴的百味人生,记录着她的精彩时刻。
点燃身边的致富激情
每晚的机杼声,如同雅鲁藏布江湍急的河水一般响亮,不仅敲响索朗卓玛全家的名声,还激发了村民们的致富热情。
索朗卓玛家里,4台木质纺织机在墙角排列,其中两台由邻居来编织氆氇。38岁的达瓦卓嘎,来自附近的拉岗村,已在这里学艺一年。
“自己带毛线过来学的话,管吃没有工资,编织成品后就是自己的。不带毛线的话,一天工资100元,编完后就是师父家的。”她说。
45岁的卓嘎是次仁宗巴最早的徒弟之一,20多年来靠着编织氆氇的手艺驰名乡里。她说,农闲时自己到其他村里编织卡垫,一年收入8000多元。
多年来,次仁宗巴带出了30多名徒弟,帮他们靠双手逐渐脱贫致富。
次仁宗巴常说:“现在我们日子过好了,要帮助别人。大家都富裕才是小康社会。”
他们全家近年来还为村里捐钱购买书本,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每年冬天还为他们送去亲手做的棉衣。
索朗卓玛的孙子次仁加措,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争取投资为村里兴建24座蔬菜大棚,带领村民开垦89亩荒地种植经济林,仅此两项让村民户均增收4万多元。
如今,热果村脱贫成果不断巩固,多数家庭有了汽车。次仁加措正筹划在村里开设一家“藏家乐”。他说,在增加就业的同时,还能为村里土特产打开销路。
索朗卓玛听了,微笑着点点头。
新华社拉萨9月24日电 题:机杼奏响致富路——西藏108岁老人索朗卓玛一家三代人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李键、刘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