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
晚十点,记者来到一楼的镇扶贫工作站,33岁的乡镇干部刘胜珍,正在统计全镇“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短板。他指着统计表告诉记者,通过干部实地走访并结合航拍图,锁定不安全住房110栋,透风漏雨需整治的住房92栋;全镇2名辍学学生已劝返1人,另一个正在做工作;最近新增了一户贫困户,因为父母双亡,年幼的三姐弟要纳入低保……“白天下村去搞调查,做工作,晚上回来就统计整理资料,连夜加班是常事。”
第二天,记者采访了镇长刘家均。今年2月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在筹办年货之时,他还在镇政府组织给农民工发放脱贫项目工资。母亲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他只得让妻子送去医院,没想到几天后年仅62岁的母亲撒手人寰,成了“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说到这里,刘家均哽咽了。他努力控制情绪,但泪水仍不停地在眼里打转。
记者到郊纳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刘桢正在贵阳市的医院接受治疗。
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打开手机把一条手机短信给记者看:“李书记您好,我是郊纳财政分局工作人员张朝云,请你劝我们刘桢书记赶快去医院检查身体,他已经带病工作几天了,有时候肚子疼得饭都吃不下,我们带他去医院,他说工作忙完再去,实在是不忍心,没有办法只好向李书记报告,望劝劝他尽快去医院看病。”
在李建勋当即要求下,刘桢来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要求到省医院治疗。刘桢本想开药带回来,边工作边治疗。李建勋下死命令:“如果你回来,那就是不服从组织安排!”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
晚上十一点,夜色深沉,周边的居民大多已进入梦乡,山野间奏响此起彼伏的蛐蛐叫声。郊纳镇办公楼里的脱贫工作商讨还在持续进行着,其他一些办公室的灯火仍然亮着。“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会议室墙上,三行红色的标语显得特别醒目。
近五年来,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郊纳镇共减少贫困人口6200余人。到今年年底,全镇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是全镇党员干部奋斗冲刺的目标。
刘胜珍大学毕业后曾在沿海多个企业上班,2016年,家在邻县的他考到郊纳镇扶贫工作站,目的就是“为扶贫而来”。
他说自己并不后悔选择这份工作,相反很有“成就感”。“我对口负责高寨村的8户贫困户,今年都可脱贫。第一次去村里,有些山路连摩托车都过不去,现在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目睹这些变化很自豪。”
镇长刘家均告诉记者,身在极贫乡镇,虽然工作“极苦”,但成就感“极强”,“100%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贵阳9月19日电 题:用汗水和生命捍卫脱贫攻坚使命,值得!——夜访贵州极贫乡镇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施钱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