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他在乡亲们反复动员下返乡,正值换届选举,顺利当选村主任。
村里有一片100多亩的“不毛之地”。看着村民们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陈相友想了好几天,跑去联系农业专家,对土质进行勘测分析,然后拿出了“农耕文化体验园”计划。计划实施的第一步是土地流转,他与村干部们一家家去做村民工作。第二步就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现在,这片荒地上每年都会长出油菜花、草莓、蓝莓,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紧接着,又是组建合作社,又是发动群众入股搞旅游公司……乡亲们看不懂,但信任他。短短两年时间,依靠几里地外的大瀑布和越来越多的翠竹、越来越美的环境,全村开办120多家农家乐、民宿,一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不光是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对人脑筋的改变。”陈相友说,“这个变化太剧烈了,也是最可贵的。”
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实现“全村公司化、全民股东化”,每个村民都与公司利益联结上……
一个村庄,一个群体,一个时代。
34年前,在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心里,他不信眼前的大山成不了村里的“粮仓”;
今天,在凯旋村新主任陈相友眼里,他觉得眼前的大山就是藏着金山银山的“宝藏”……
历史长卷,村庄如画,晕染出的正是一个生动传神的当下中国。
山之情
千年之变,令人动容。
因何而变,更显厚重。
探寻贵州山乡巨变的密码,或许答案千条万条。又或许,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情怀”!
这份情怀,关乎一个政党的宗旨和底色——
1935年1月,遵义市元厚镇,一支红军队伍在茫茫夜色中西渡赤水河,拉开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幸福的承诺从那时就已立下;
巨变的种子从那刻就已生根!
70年风雨,40年征程,新时代跨越……贵州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支持。
中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毕节作为我国唯一开发扶贫试验区,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强调,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情牵于斯,虽万里不改!
人们不会忘记:当地党委政府牢记中央嘱托,坚守使命,接续奋发,描绘同一张蓝图。
统一战线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机制,倾力为毕节发展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培训各类人才33万人次;新改扩建各类学校近200所;援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140多个。
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让正在冲出“经济洼地”的贵州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三大国家级试验区相继落户,为山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后劲支撑……
这份情怀,牵系一种携手前行、同心共力的友爱——
群山见证:数十年时间,发达城市对贵州贫困地区用心用情地帮扶。2018年,青岛、大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广州7个城市就投入财政资金逾21亿元,选派援黔干部223人,接收贵州派出挂职干部815名。
深情化为力,力可出深山!
这份情怀,浸染一个群体的多少血汗与悲壮——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黄大发,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