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围绕创新自贸区功能建设开展服务
◆ 发扬插小红旗精神把企业变成客户
◆ 帮企业在合法基础上开展产品创新
◆ 将服务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相结合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曾是困扰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今年8月,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扩容,数量增至18个。在新设的自贸区中,河北自贸区涵盖雄安、正定、曹妃甸以及大兴机场4个片区。其中大兴机场片区地跨京冀两地,19.97平方公里的区域包含北京的9.97平方公里。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事关1.1亿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法治护航。在天津和河北自贸区经济试验田的发展中,律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自贸区里提供法律服务,与普通法律服务有何区别?自贸区法律服务市场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改革红利成磁石吸引律师
驱车从京津塘高速出,转津汉公路,绕过红色火炬雕塑和半圆拱门,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映入眼帘。在中心大道两侧,自贸区管委会、海关大楼、司法大楼、天津知识产权法庭以及数不清的企业厂区林立。
作为我国北方及京津冀地区的首个自贸区,天津接下自由贸易试验的“火炬”4年多来,改革蹄疾步稳,发展渐趋成熟。
去年3月,天津张盈(滨海)律师事务所正式落地自贸区机场片区。这家律所专注于商事法律业务和政府法律服务,法律顾问业务是其优势服务领域。
“这里既是自贸区也是经济区、保税区。滨海分所挂牌之前,我们的总部已在此深耕数年,担任保税区管委会常年法律顾问近13年。”天津张盈(滨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天津张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向娟告诉记者,事务所派出12名律师在天津港保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兼任仲裁员,还曾派出11名律师参与天津港保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一份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涉自贸区案件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天津自贸区内新类型金融案件体量明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纠纷的商业探索和司法实践都走在全国前列,与物流、设备租赁等相关的案件较为突出。由于天津港是东北亚重要的贸易港口,天津自贸区内平行进口汽车案件在全国也颇具代表性。
记者发现,改革红利成为吸引律师服务自贸区发展的磁石。
天津张盈(滨海)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洪云去年11月来到这里工作,她感到在自贸区从事法律服务,政策好、平台高、机会多、成长快。
“一体化的团队作业模式,使我们能够全面参与案件。”王洪云介绍说,微分享、青年律师训练营、内训课堂、模拟法庭、专家会诊、企业沙龙等活动,不断地为律师们充电。
伴随着各项政策红利的支持,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快速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融资租赁领域行业标杆。
北京大成(沈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大石曾多次参与解决区域及跨境投资并购项目诉讼、仲裁纠纷。在他看来,天津融资租赁业要健康发展,特别是融资租赁业在自贸区背景下肩负着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的功能性任务,就必须把握行业发展特点、严守政策红线、不碰法律底线,在合法的基础上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高大石认为,除了区内外统一的融资租赁相关法律法规外,区内与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而且层级较低,不够系统和完善。随着区内融资租赁的创新发展、争议的增多,法律制度需要适应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