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垃圾换文具:让环保理念进校园
生态是生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杂多人民已经形成人人懂生态、爱生态、护生态、讲生态的良好氛围。让环保理念进校园,杂多县昂塞乡的“垃圾换文具”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最好证明。
图左为昂塞乡乡长旦增文秀向记者介绍“垃圾换文具”活动,图右为学校评选出的“环保小卫士”。人民网记者 余璐摄
“两个塑料瓶换一支铅笔,一斤废纸换一支中性笔……”昂塞乡乡长旦增文秀介绍,从今年4月份开始昂赛乡开展“垃圾换文具”活动,让保护三江源的理念从娃娃抓起。根据孩子们垃圾收集数量、垃圾分类准确率、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记录政府买单,每个季度集中评比“环保小卫士”颁发纪念章。在学校的“垃圾兑换点”每个孩子都可以把塑料瓶、旧书本等垃圾换成铅笔、笔记本等文具。“以前孩子们习惯随手扔垃圾,但通过环保进课堂、“垃圾换文具”等形式,孩子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垃圾也减少了,更加有效带动了社会环保风气。”旦增文秀高兴地说道。
如今,昂赛乡的牧民们自愿投身生态保护事业,沿着公路、沿着山川河湖捡垃圾,保护生态已成为昂赛乡牧民的自觉行为。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生态管护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排除隐患。
建立人兽冲突基金:把动物当亲人
“雪豹可以守护山川、白唇鹿像花一样盛开在山间,金雕可以自由翱翔。” 在三江源,人和野生动物的界限并不那么的明显,它们是邻居,是亲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对于杂多县昂赛乡的牧民来说,野生动物也常常会惹些麻烦。以岩羊为主要食物的雪豹,不时也会走到山下捕猎家畜,给牧民带来损失。因猛兽袭击,昂赛乡年都村每年平均每户损失4.6头牛,最高损失数量有时会达到二三十头牛。
为此,昂赛乡建立了以社区为管理主体的“人兽冲突基金”。杂多县人民政府出资10万元,社会各界众筹10万元,牧民为自己的每一头牦牛缴纳3块钱的保险,共同设立了社区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