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些计划的初衷是给中学生们体验科研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作为亲历者,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如果想做出一些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计划中,很多中学生由于基础不足,无法做出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很多中学生入选后可能就是参观了下实验室,跟着研究生助教们刷了几次试管体验了一下。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能体验到科研已经很难得。
由于知识水平和阅历限制,大多数中学生论文的水平质量无法和大学生论文相提并论。很多中学生的题目都源自于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小事,所以在科创类竞赛中,更多的是应用创新型的研究课题。在科创类竞赛圈有个笑话,就是那些做生物医学选手的开场白总是讲:“我的×××(亲戚)得了×××病,年轻的我立志于要研究出治疗方案,于是我就有了灵感去研究×××。”
不过,在科创比赛的工程学类中经常能看到各种有趣的小创意发明,能真正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小问题,毕竟孩子们的想象力比成年人丰富得多。
中学生科研功利化的利弊
科技创新赛事的“出口”一直以来是公众关注的话题。近年教育部已经明确取消了科创类赛事的加分和保送制度,把决定权下放到高校,客观上提高了这类附加分的科学与严谨性。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对于科创类竞赛很看重,但一般也需要达到全国赛级别,而且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的面试时,通常会请相关院系的教授们来听学生答辩,如果有问题,在最后一轮也有机会被发现。
科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故大多都是学有余力并且对某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做,且每一次参赛周期也需要大概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如果高校仅仅以“发表期刊文章”作为自主招生门槛的话,前段时间曝出的中学生论文抄袭确实是见效快的操作。
当然,功利性不见得是坏事,数理化生信奥赛由于有明确的(国家集训队)保送制度,吸引了大量中学生参加,客观上国家队的实力确实世界领先。大家都喜欢看到中国队摘金夺银,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优惠政策,中国队的成绩还可能这样好吗?
再回到科研上面,大多同学还是对某个学科真正有浓厚兴趣,或者做出了有创新的发明才会站到科创赛场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我同一些高校教授也讨论过竞赛与招生的话题,他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潜力。中学生科研经历可能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究精神,因而比单纯的奥赛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要注意,中学生科研都应该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如果舍本逐末,没有把课内基础做好,短期的科创竞赛成果并不能代表长期的发展潜力。
最近,我又发现了这些计划中的新问题。一些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在某一个方向做出了不错的成果,可以发表论文。但在未来的学习或者发展中却局限在了这个极小的分支领域上。这样的分化至少要到研究生阶段才应该出现,如果中学时就已经定型,不知是利是弊?
(作者系世界联合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