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竞赛考核重点:是否亲自完成
中学生科研成果的聚集是各类科技创新类竞赛,有中国科协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青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以下简称“明小”)等,其中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被选拔出来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这些竞赛通常要求参赛选手以论文形式提交自己的研究项目,并提交研究日志、原始数据等补充资料,“青创大赛”还要求有正式的科技查新报告。
以“青创大赛”为例,如果想进入全国终评,必须要经过省级赛事的推荐,在各省级甚至地级的“青创大赛”中,各个选手也需要制作展板,接受多位相关学科专家的一对一问辩。“明小”的初审是全国在线盲评,而且现场终评时不仅有针对课题本身的多轮问辩,还会有一场权重很高的综合素质问辩(面试),由多位科学家面试一位选手,学生是不是真心热爱科学,通过此环节就能检验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评审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项目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如果一个选手可以倒背如流自己的项目介绍词,但评委问几个本项目外相关密切领域的基础概念或应用,却一问三不知的话,那就不得不怀疑是否是选手自己完成的项目了。能“存活”到全国级赛事的选手,都经过了多次这样的审查,但难免有漏网之鱼。我作为选手,参赛中喜欢休息时在会场内闲逛做点“同行评议”(也是学习交流),可能因我不是评委,一些选手会把更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有很多项目我可以主观感觉出是导师提供的课题思路并且手把手代办的。至于为什么可以一路绿灯通过重重审查并获奖,就无从得知了。
不过如前所述,这些比赛需要学生亲自面对评委答辩,想大尺度大规模造假,恐怕难以过关。
中学生科研过程中的问题
在科创类竞赛中表现出彩的科研项目,大多有高校科研院所导师的指导,这在科创类竞赛中是明确允许的。而中学生获得导师的渠道主要分为两大类,家长的关系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类情况下,有些中学生的参赛项目可能就是导师研究组里的子课题,再加上研究生的手把手指导。这种情况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科创类竞赛中占比很大。
而第二类渠道,除了我进入的“英才计划”外,一些地方科协也有类似的人才培养计划,大体流程都是科协系统下放名额到地方重点中学,由中学推荐学生至高校导师,然后由高校组织导师面试,入选后有1—2年的培养计划,并由主办机构补贴培养开销。北京市科协刚刚开始在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选拔的第一轮中,加入相关学科的笔试环节,完善了选拔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