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通、用”产生的力量,让大数据红利不再是漂浮在天上的云朵,而是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实惠。
此外,“数据铁笼”倒逼行政部门规范执法,农村版“滴滴”打通乡村最后一公里,“信用云”让诚信也变成了一种资产……身处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人的“获得感”爆棚。
顶层设计 把地理劣势变成发展沃土
其实,对于贵州省发展大数据,外界起初并不看好。身为贵州人,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一开始也表达过疑虑。
然而,敢为人先的贵州人,愣是要把地理劣势变成了发展沃土。因为气候凉爽,可以减少能耗;因为大山环抱,地质恒稳且电力优廉。于是,从顶层设计开始,贵州省迅速抢占先机,形成了先行先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氛围。
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率先探索地方大数据立法,出台《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西进班加罗尔,北上阿拉木图,飞越莫斯科河,辗转“一带一路”,贵州省四下出击,在全球首开数据资源大招商的先河。
短短几年间,贵州大数据产业生态初见规模。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大数据项目在贵州落地生根。
来自贵州省大数据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州大数据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长至8900多家,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100亿元。其中,苹果、高通、微软、戴尔、惠普、英特尔、甲骨文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扎根贵州,云上贵州、货车帮、白云山、朗玛信息、易鲸捷等本土大数据企业迅速崛起。从今年2月28日开始,苹果中国用户云服务改为由贵州省属国有企业云上贵州公司提供,苹果中国用户数据存储在国内并由云上贵州公司管理,苹果公司第一次改变其全球用户收费业务模式,在贵州完成中国用户云服务的相关结算。
贵州省大数据局副局长景亚萍说,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以来,贵州省结合中央批复要求,将综合试验区建设与大数据战略行动统筹推进,开展了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等七项系统性试验,探索出一条贵州大数据发展新路径。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贵州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软件业务收入和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分别增长78.9%、35.9%和38.2%。
转型升级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原来公司一期工程子午胎生产线800多人每天生产轮胎2000条左右,现在公司1120来人每天生产轮胎4000条左右,在每一个生产环节,效能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样的数据对比,或许最能说明“大数据+”给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因为没办法在半天时间内拿出各项指标数据,曾导致一个价值600万元的急单“飞”了,为此,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痛定思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
该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黄舸舸说,10多年来,公司先后建立了管理、生产、财务等环节的信息系统,但每个系统都独立存在,没有关联。因为关键数据的延迟,工作有时会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公司建立起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将轮胎公司各个业务信息系统有效地关联起来,今后,再大的订单也不会“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