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滴!”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一辆“小黄车”被打开——事实上,这个声音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共享单车已经改变了很多成都人的出行方式。然而,解锁这辆共享单车的人并不是它的用户,而是共享单车巡检员罗红。转动脚踏,正常;试用刹车,正常;查看轮胎,正常……罗红满意地转身去巡检其他车辆。身后又一声“滴”响,刚刚被巡检合格的车,被一位年轻小伙子熟练地扫码骑走。一旁的罗红,露出了笑容。
罗红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户外巡检,把违规停放的自行车搬到划定的停放区域
每天上午8点出门,下午5点到家,中间9个小时,罗红几乎都在户外和自行车上度过。这位去年3月入职的ofo巡检员每天的巡检区域达16平方公里,步行距离更是超过20公里。我们常说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罗红正是每天通过自己“20公里”和他人“1公里”之间的代换,犹如这16平方公里“领地”内共享单车的“守护天使”,确保每天为市民提供最好的共享单车使用体验。
巡检:“这是份‘体力活’但也要靠高科技”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指挥巡检员合理调度车辆,几乎每天都要在骄阳下走上20公里
共享单车这一新兴行业虽然诞生才两年左右,却在迅速扩张中走向了下半场。除了铺投更多车辆、进入更多城市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细化的运营维护,有序停放、故障检修、高峰期用车难都是其运维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说高科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是共享单车运维的“大脑”,那么巡检员就承担着“手脚”的功能。
2017年3月,家住石羊场的罗红结束了自己的家庭主妇生活,正式入职ofo成为一名共享单车巡检员。“选择这份工作不仅因为共享单车的行业前景好,更因为这份工作在户外作业,比较自由。”罗红告诉记者,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户外巡检,把违规停放的自行车搬到划定的停放区域;根据后台的数据提示进行车辆调度,合理分配流量;对车辆进行故障排除,寻找用户报障的车辆,进行简单的检查,并将故障车标记出来送去维修。
“这是一份‘体力活’,但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罗红一边向记者展示手里的巡检设备一边告诉记者,“这个手机般大小的终端设备叫‘ofo引擎’,集成了车辆监控、区域调度等多项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她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实时运营数据,指挥巡检员合理调度车辆。同时,利用它扫描一辆单车,还可以查看该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历史数据、是否有用户报障、24小时内的使用情况等。“其实,我们的工作是前端和后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主要负责高新北的1至4号区域,大概位置就在石羊场附近。”罗红告诉记者,如果每个区域按4平方公里的面积计算,自己负责的就有16平方公里。每天都要把这个区域内的停车区全部巡检一遍,有些热点区域还会巡检两遍以上。“日常工作还是挺辛苦的,需要根据后台的指令一直在外面跑。工作最忙的时间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这段时间用户对车辆的需求很大,我们调度的压力也会比较大。”罗红说,尤其是这两天,成都在雨后迎来了连续高温,几乎每天都要在骄阳下走上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