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让我们基层兴奋的、讨论最热烈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产兴业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像极了画家笔下一幅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画面,让人陶醉,倍感向往。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为全川人民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四川篇章”,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如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实落地,我深感责任重大。
2018年以前,我们村老百姓享受着“丑柑”红利期,而今年市场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群众持续增收受到影响。红利期已过,面临着风雨变幻的市场和发展瓶颈,如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村党总支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破解发展难题,我们村通过召开“产业头脑风暴会”、邀请农业专家借智借脑,凝聚共识,共谋高品质发展、组团发展、智能化发展之路。近段时间,结合“大讨论”活动,各村民小组围绕“产业振兴”开展“坝坝会”讨论,“柑橘品质如何提高?”“我们如何组团发展?”“如何闯市场,如何发展电商?”等话题在群众中展开,下一步,我们将汇总讨论成果,为我们村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润滑剂和调和油,可以增强村民的自信,让村里年轻人看到未来和希望。我们组织村上的文艺爱好者,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法律知识等编制成像三句半《党的十九大,我来谈变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党的方针政策用文艺的方式宣传下去,让大家不仅在生活上富有,精神上同样富有。同时,以培育“和”(和谐、和顺、和美、和气)文化为主线,积极开展乡村家风文化和乡贤文化建设,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家庭、邻里之间友好和谐相处。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树立“发展与生态并重”的观念,推动生态振兴。同时,还要培养一支懂技术、闯市场的“一懂两爱”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推动人才振兴。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事聚人,同心协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乡村振兴”这幅美好的画面搬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本报记者 陈泳 李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