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后勤保障,完善物资储备
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5·12”汶川地震救援,是四川省宜宾市消防支队的李院生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救援行动,那时的场景对他来说依然历历在目。“渴了喝凉水,饿了啃方便面,困了倒地就睡。虽然前期做了准备,但还是存在不足。”
“5·12”汶川地震震坏了大多数公路,在汽运交通工具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四川省消防临时抽调400多名官兵组成后期保障突击队,在汶川县漩口、映秀等灾区徒步进行接力背运,尽可能保障现场官兵的给养需要。虽然只有短短5公里路程,但每次往返都需要五六个小时。
人们意识到,灾区后勤保障能力是保障救援的关键力量。
“十年来,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已建立起了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的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据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介绍,全国目前已建立起1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60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省级分库,240个地市级储备库和2000多个县级库的储备网络,确保自然灾害发生的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初步救助。
而在物资储备方面,目前中央救灾物资储备有三大类17个品种,包括帐篷、棉大衣、棉被、睡袋、折叠床、折叠桌椅、简易厕所、场地照明设备、苫布、炉子和应急灯等生活类救灾物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救灾物资采购资金近10亿元,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常年存储价值10亿元的中央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可保障8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
“及时得力的后勤保障,充足完善的物资储备,为受灾群众搭建起安全温暖的庇护所,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让党和人民放心。”杨思全说。
织密网络,提升能力
编织现代化灾害预警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基本国情。如何在相对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十年,我国经历了诸如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威马逊’台风、鲁甸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在一次次抗灾救灾的过程中,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能力建设也在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闪淳昌说。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是我国逐步形成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结合这一体系而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重特大森林火灾处置、医疗卫生救援、气象灾害防御、通信保障等专项预案。各省、市、县均编制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预案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同时,由多个部门通力合作而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基本建立了起来。江河洪水、森林火险、地震速报等监测站网得到进一步完善,站网密度不断加大,各类监测设施和平台通过及时收集上报灾情,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获取灾害预警预报时间显著提前,覆盖率明显扩大。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