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场大地震,撕开了中国西南角一道伤口,也震痛了国人的内心。这场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对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作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既表达了对地震遇难者的哀思与纪念,也顺应了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
十年上下求索,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防灾减灾“剑”“盾”磨砺得日益坚实,党和人民的“守夜人”整装待发。
充实队伍,完善装备
铸造快速直抵灾区的“先锋”
5月8日,在凯里市黔东南消防支队战情保障大队,汶川地震幸存者蒋雨航(右)与装备技师王刚巡检防爆破拆冲击锤新华社发
5月11日,在邢台市举行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现场,救援直升机运送“伤员” 新华社发
2017年8月8日晚,一场里氏7.0级的地震发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震后30分钟内,成都市消防“飞豹”救援队集结完毕,连夜兼程12小时来到九寨沟县大录乡受灾较为严重的亚录寨侦查受灾情况并参与救援,成为成都市消防第一支到达震区的队伍。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体系,这一体系以解放军、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消防、安全生产、地震专业救援队为骨干力量,以企事业、社会基层救援队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说。
有这样一份数据的对比:2008年,我国共有国家和26个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总人数约4200人,其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人数为222人;十年之后,我国已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支、480人,贵州省级地震救援队76支、12443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级地震救援队1000多支、10.6万人,凯里市级地震救援队2100多支、13.4万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1.1万支、69.4万人。
变化的不仅仅只是人数,装备上的升级换代也是日新月异,并在历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关键的“先锋”作用。
“当时我们手中的工具就只有铁锹和手镐,在小的封闭环境中救人时,更多只能靠手挖。”当年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的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侯建明说。
“现在的装备与之前相比要强了很多,无论是可以装载300多件救生器具的地震救援车,还是性能堪比国外悍马的猛士救援车,还有海事卫星电话、雷达生命探测仪、侦察无人直升机等,都是我们现在应急救援必备的装备。”成都市消防支队宣传科科长周才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