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但在贵州省岜沙苗寨,却找不到一座坟墓。
岜沙苗寨。
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城南6公里外的月亮山麓,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游客与岜沙苗寨的村民一起跳舞。
“先人的墓碑就是那一棵棵大树,茂密森林就是岜沙先祖的墓地。”岜沙苗寨的老人滚拉旺说,岜沙人烧香拜树即是祭祀祖先,不一定选择在清明节敬树祭祖,每户人家只要有需要,可在一年中的某一天进行敬树祭祖。
岜沙人一生与树为“伴”,一出生父母便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人死后,砍下出生时种下的那棵树,为其做棺木,不留坟墓不立墓碑,并在其墓穴上再种上一棵树,以此表示人与树同在。
滚拉旺说,树葬传统已在岜沙苗寨延续千年之久,对岜沙人来说,那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正是因为岜沙人一直秉持古老朴素且超前的生态葬,记者行走在岜沙苗寨,随处可见参天大树,站在高处眺望,整座寨子隐蔽于绿色之中,安静祥和。
岜沙树葬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的照片。
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并制定有严厉的护树民约,从不滥伐树木。
清明假期,来自广东的游客吴赟参观完岜沙的树葬文化博物馆后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坟头和墓碑的岜沙树葬值得学习和推广,应摒弃“生态葬就是薄葬”的意识,“生态葬”既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又绿色环保。
如今,林木茂密的岜沙苗寨已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区,每年游客不断,除其独特的古老风俗外,树林密布、环境清幽也是吸引游客到访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