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下午,老同学肖海龙开车,我们从贵州修文县城出发,到约25公里远的谷堡镇索桥村去看小娃儿时就听大人们摆的古索桥龙门阵。
我们在该村老朋友刘福林的带引下,经郭家寨、冷家弯翻过一个梁子,来到该村绿水寨子(解放前这里称岩脚寨、田坎脚寨等。解放后改称绿水,后为一个行政村,名绿水村。2014年上半年,绿水村和邻近的大塘村合并,以索桥为要,改为索桥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绿水、大塘、平难等村曾短暂立过乡,叫索桥乡,后并入乌栗乡),直下弯弯曲曲而又很陡、较窄的水泥路直到河边索桥遗址。路窄、陡、弯多又急,不是高手在这样的地方是不敢开车去的,我坐在车里心都有些跳。
村民重演用竹索、枷担通过猫跳河
我们来到索桥遗址河岸上,这里看看,那里照照。这里早以没有人们过索桥索子的影子,看到的只是对面20米左右远的白岩半腰中古遗道石梯和拴索桥索子的石孔。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索桥的索子多用竹子的蔑片辫成手腕般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修文县境这边(下方,比清镇那头较平坦)卡在石缝里的木棒上,一头拴在清镇境那边刀切般的白岩壁上(上方。自然生就的陡斜石槽子,加人工凿成石梯而上)人工凿的石孔里(如图)。索桥长20米左右、离河水面10米左右。过桥的人将自己的身体下部套在索桥上的弯木(牛枷担)上,双手握紧索子,仰面朝天,然后缓缓不断换手向前移进。有恐高症、胆小者是不敢过的,更不用说老、弱、病、残、孕者了。可想而知,在交通十分闭塞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是多么勇敢地生存。
据当地村民介绍,该索桥河上下几十里,过去的水比现在大得多,很多地方还可以划木船。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沿岸多个电站的陆续建起,河水逐步被改道或经隧洞引流发电去了,因此河水大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时节河水更少,一些地方人们只要垫几块大点的石头就可过河,一些很窄的地方达个木板就可过去。从此索桥再也没有人过成了摆设,时间长了过河的索子、枷担等自然朽毁掉,只留下对面岩上的石孔、石梯,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步成了人们的一个记忆古迹。
此索桥建于何年月,经查有关史料无具体记载。据索桥村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听公奶(爷爷、奶奶)们讲公奶们小时就有索桥的。这么一推算,看来这索桥至少已有一百多两百年历史了。
这里又有—说古称“石家大河”,因有一石姓人家世代在河边摆渡而得名,但从什么时候又改名为猫跳河不得而知。对于“猫跳河”一名的来历,一说是因河道中间有一块天然巨石,枯水期两岸的大猫(豹子)就会利用巨石跳跃而过,这块巨石也被称为“猫跳石”。如今,这块巨石仍然屹立于河道中。
由于这索桥的险境和特别,以及先人们生存的艰辛道路,特别是红军大部队曾经从这里的经过,1982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该索桥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