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进入9月下旬以来,在修文县各乡镇很多山间路边、城镇投递店,一车车、一包包猕猴桃正源源不断的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果农们看着打在开户于修文农商银行(原称:修文农村信用社)卡上一大笔一大笔的钱时,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修文县猕猴桃早已成为修文县一大重要支柱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圣果”。修文县昔日很多低矮土墙草房、到处是浠泥烂路的穷山村,这些年有相当一部分就靠着这“圣果”,几乎全部变成了耀眼的楼房、漂亮的沥青路或水泥路,很多人家都有了轿车,部分人家还在城里购买了住房。这些巨变,是与修文信合自始至今一步一个脚印的跟踪大力扶持分不开的。
最初的发展路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在县外工作的知名人士马怀麟老人回到家乡修文县当时的乌栗乡下硐村(现为谷堡镇上硐村),引试种猕猴桃取得成功,于是他发动乡亲们种植猕猴桃。但刚刚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们在经济上还很贫穷,没有资金投入发展猕猴桃,于是他们来到乌栗农村信用社,信用社派人到试种基地进行了解,又到市场进行调查。当时修文县城无猕猴桃销售,贵阳市区也无猕猴桃的踪影。经过认真调查和分析,认为种植猕猴桃有发展前途。随即信用社向村民们发放了修文县农村信用社首次首批种植猕猴桃贷款。当时村民们借种植猕猴桃贷款每户多在几百元、几十元不等,发放种植猕猴桃贷款200多户、金额共计4万多元。
就这样,在马怀麟的带领下、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拉开了修文县有史以来人工种植猕猴桃的序幕,创办了当时贵州省第一个股份合作制的村办经济实体――修文县乌栗下硐农场,入场农户305户,种植猕猴桃面积1292亩。第三、四年,修文县城和贵阳等城市首次有了猕猴桃销售,且价格和销量都比其它水果好。宣告修文猕猴桃种植在全省开了先河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