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键词一
区域合作
“今年前三季度,围绕省委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部署,成都市积极与省内外城市开展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合作项目实施,取得积极成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城化发展不断加强。据该负责人介绍,1—9月,成都市与德阳、眉山、资阳围绕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政策协同八个方面同城化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
一体化发展全面铺开。成都平原经济区规划对接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已完成正线铺轨;完成德阳、巴中、遂宁等城市的“科创通”平台建设;金融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截至8月底,环成都经济圈7市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840户,占挂牌企业总数26%。
五区协同发展逐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东经济区生物医药协助研发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成都国际班列组货服务已覆盖攀枝花、内江、德阳等地。成凉合作园区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已初步确定了园区选址。2018年全市各区(市)县计划转移工业企业100家(不含成都天府新区),截至9月已转移企业80家。截至2018年9月末,共有7个市州金融部门与成都市金融局签署了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不断推进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截至9月30日,成都七中网校高中辐射八省一市远端学校共计245所。
关键词二
工业经济
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3%,两大指标增速双双高于全国。工业经济稳步前行,有力支撑了成都市经济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初现端倪,工业发展韧性增强。前三季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在全市工业总量中占比达到81.2%,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绿色食品分别增长11.4%、21.4%、13.2%,五大产业的稳中提质,增强了成都工业的稳定性和韧性。
二是重大项目多投快建,发展后劲蓄势待发。前三季度,全市458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2.8%,中电熊猫等91个项目竣工投产,紫光等121个项目开工建设,这一大批项目为工业发展积蓄了源源后劲。
三是多方激发创新活力,新动能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已累计认定军民融合企业581家、公共服务平台35家,全市71个军民融合项目和7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成都市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发力,高新区与电子科大共建“芯火”双创基地,京东方和电子科大共建创新研究院,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达38家。
关键词三
科技创新
“今年以来,成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增强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努力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截至9月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目标任务完成7529.7亿元,同比增长13.67%,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2472家;专利申请量86201件,同比增长38.03%,发明专利申请量34917件,同比增长40.74%,专利授权量42158件,同比增长45.0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目标任务完成21.8件/万人;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674.2亿元,同比增长234.6%。
着力促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截至9月底,66家产业园区与高校院所顺利实现签约全覆盖,达成签约项目287个、投资额超过2600亿元,引聚1万余名高水平人才(含5名诺贝尔奖得主、60余位国内外院士),与300余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00余家。
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发布《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双创”工作,搭建新经济培育与发展平台。着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472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2931家。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为牵引,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蓉布局,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重要节点,成为高质量科技供给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