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年前,这里的商户大多是汉族人。”赵汉庭说,过去,当地的百姓多从事农牧业,汉族人从内地来到这里后,将经商经验和进货渠道等告诉了他们。
后来,经商的藏族百姓多了起来,批发市场有了“人气”,其他少数民族百姓从中看到了商机,也加入其中。“好位置的商铺,我们留给了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等商户。”批发市场董事长马忠良解释说,他们人少,给予一定的照顾,汉族和藏族商户都能理解。
在促进多民族百姓相互理解、团结上,西藏官方推出多项措施。以语言为例,西藏自治区近些年在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在机关单位推进干部职工藏汉“双语”学习,在农牧区和社区依托驻村工作队开展藏汉“双学”活动。
在法律方面,自治区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性质的决议决定,初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较为完善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
在阿卜杜拉·热西木看来,各民族百姓的权利有了保障,百姓间的信任也油然而生。这位维吾尔族小伙对记者说,他共向批发市场的邻居们借钱20多次,最多一次借过3万元人民币。2011年,阿卜杜拉·热西木进货需付一笔运费,因手头紧,他向一汉族商户借了这笔钱,并在半个月后还清了债务。
通婚让不同民族有了更多的认识。批发市场在乃东区泽当镇泽当居委会辖区内,其中11组的居民聚集在该地区,汉藏、回藏等多民族通婚家庭26户。在这里,每年春节、藏历新年、开斋节等节日,大家常串门走亲。
“每年藏历新年,他都带着我父母转寺院。”藏族大姐党曲卓玛对记者说,今年回丈夫白广振老家济宁时,他们还去转了孔府、孔庙。
夫妻二人在批发市场开了家副食商行,结婚十多年来,党曲卓玛已经习惯了吃山东馒头,白广振也常用酥油拌糌粑作早餐。谈到两人是否有文化差异时,党曲卓玛笑着对记者说,结婚十多年了,“我们基本没吵过架。”(中新社西藏山南9月3日电 题:西藏多民族批发市场的“手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