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9年,陈毅再次回到家乡乐至,见到了与他关系格外亲的幺叔陈昌信。但是,当陈昌信提出要求帮忙解决城镇户口,到县城机关当个杂工时,陈毅不禁连连摇头,说:“这不好,别人会骂我的娘。你老人家要千万谅解我啊!”通情达理的老人听了这话,当即收回了“走关系”的要求。
1959年11月3日,陈毅前往离县城30多公里的石井镇,视察乐至红旗丝绸厂。自行养蚕、缫丝、制稠,办公室设在一座破旧的庙里,几百名来自农村的青年工人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当时的红旗丝厂因地制宜,艰苦创业,自己筑路、挖煤、烧砖、盖房,边建厂边生产。
陈毅看了之后说,“你们了不起,在乐至这块石骨地上砌起第一个‘高烟囱’,这是伟大的创举啊!” 备受感动又心系家乡发展的陈毅在这次离开乐至后一直在思考怎么能为家乡经济发展添“动力”。最后,陈毅帮助红旗丝厂引进了5台日本先进的缫丝机,大力“催化”了乐至蚕丝产业发展。
“现代的生产代替了纯手工的操作,一时间,红旗丝厂产的红梅牌丝一炮打响,成为了全国出名的丝。”研究陈毅几十年的乐至作家胡兴模告诉记者,红旗丝厂自此进入了换代生产时期。
据胡兴模介绍,在之后的若干年里,红旗丝厂没有辜负陈毅的厚望,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他们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红旗丝厂更是一度成为乐至县蚕丝业的龙头企业,四川省蚕丝产业化的典型代表。”胡兴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