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成都已经拥有多个千亿级产业以及其他颇具潜力的优势产业,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等。这些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有一定的竞争力。”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区域经济与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智库CEO兼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杨继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虽然在某些新兴产业布局上抢占了先机,但在规模及重大产业集群方面,还存在某些短板。
杨继瑞表示,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成都要深耕“中国制造2025”,继续做强工业基础,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杨继瑞还建议,要着力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努力掌握产业链高端和核心技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完善工业空间布局,以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工业发展走廊,形成“3+N”的工业发展格局。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加强项目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保持成都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杨继瑞表示,成都还要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成都城市发展构架,尤其是近郊、远郊区(市)县要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